中国共产党中的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
回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历程,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战略策略,开辟广大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中国人民14年的抗战历史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要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伟大贡献,在新征程上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引领夺取战争胜利的正确方向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在争取民族解放的伟大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引领着夺取战争胜利的正确方向,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面对中国要怎样抗战,抗战将经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中国最后能不能胜利,这些人们普遍关心而又一时看不清的问题,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准确把握抗日战争的规律,提出并坚持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总方针。1938年,毛泽东同志发表《论持久战》,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深邃眼光,创造性提出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的科学论断,庄严宣告“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实现了对抗日战争规律的认识飞跃。并通过《新华日报》《群众》周刊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庄户学”“军民夜校”,以大众化、时代化的语言向干部群众讲清“为什么抗战是持久战”“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的深刻道理,为夺取抗战胜利提供了正确指导和科学指引。
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团结是中华民族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重要保证。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政治远见,深刻指出只有实现全民族的大团结,才能抵御强敌、挽救危亡,毅然肩负起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抗战的神圣使命,凝聚起全民族抗战的磅礴伟力。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民族大义,率先倡导、积极推动并坚决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5年8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起草“八一宣言”,鲜明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这一宣言得到了全国各阶层民众的积极响应,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舆论基础。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瓦窑堡会议,制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远见和博大胸怀。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重要基础。七七事变爆发的第二天,中共中央迅速发表通电,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并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以实际行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国为民、团结御侮的坚定信念。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洛川会议上通过《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标志着全面抗战路线正式形成。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推动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团结和凝聚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政党、团体、爱国人士、少数民族、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的广泛联盟,为最终夺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坚持和发展,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起到了改变整个战局的战略引领作用。当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逐渐表现出消极避战的倾向,与此同时,日军将作战重点转向广大敌后地区,企图通过残酷的“囚笼政策”和“三光政策”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在这民族命运攸关的艰难时刻,中国共产党以强烈的历史担当挺身而出,以英勇无畏的斗争为全民族抗战注入强大动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普遍展开,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194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发起百团大战,给日军的“囚笼政策”以沉重打击,极大增强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1943年以后,敌后战场开始扭转困难局面、展开局部反攻,逐步实现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变,成为全面反攻的战略基地,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铸就伟大抗战精神
抗日战争不仅是一场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的严峻较量,更是一场理想信念与意志品质的伟大斗争。在物资极度匮乏、敌我力量悬殊的艰难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以自身的模范行动,生动诠释了伟大抗战精神,为全国军民树立了不畏强敌、奋勇抗争的光辉榜样。在前线战场上,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冲锋在前、视死如归。杨靖宇将军率领东北抗日联军,在林海雪原中与敌人周旋到底,哪怕弹尽粮绝、孤军无援,依然坚守信念、宁死不屈,其铮铮铁骨与凛然气节震撼人心;左权将军在十字岭战斗中为掩护部队转移,不幸壮烈殉国,以生命谱写了忠于党、忠于人民的英雄史诗;“狼牙山五壮士”为保护主力与群众,毅然将敌人引向绝路,在弹药耗尽后慷慨赴死、纵身跳崖,用惊天壮举彰显了革命战士的赤胆忠心与历史担当。在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与群众同甘共苦,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在物资极端匮乏的条件下开辟和巩固了抗日根据地,为持久抗战提供了坚实保障。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影响和带动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成为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精神底色,汇聚成压倒一切敌人、克服一切困难的磅礴力量。
(执笔人:刘洋 赵金鑫)
责任编辑:何青芳